沈君菡股市策略配资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之后,上海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业遭到严重破坏,开始了新的分化和重组。中国电影中心被迫南移,而粤籍电影人在此期间扮演了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战地真实的记录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唤醒者,将电影从娱乐工具转化为抗战救亡的锐利号角。从上海到香港,再到回到广东、深入祖国内地,他们的创作轨迹勾勒出一条独特的“文化抗战走廊”。
香港电影与广东关系极为密切,两者在人员流动、创作主题、制片实践乃至精神血脉上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华南地区以电影为武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壮丽图景。随着1937年中国电影主干企业之一的天一影片公司从上海迁往香港,“中制”(中国电影制片厂)于1938年底在香港设立分部,创建大地影业公司,岭南地区的文化抗战宣传功能得到了加强。据统计,从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香港一共出品了61部国防电影和抗战电影。
在此过程中,一大批粤籍影人积极投身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黎民伟执导了纪录片《淞沪抗战纪实》,亲赴战地记录淞沪会战实况,开创战地实拍先河,影片上映后极大激发民众抗日热情。上海沦陷后,黎民伟、蔡楚生、司徒慧敏、谭友六等粤籍电影人纷纷南迁,活动于广东、香港地区。战时流离失所的人们精神苦闷,他们更加需要娱乐抚慰,这给粤籍电影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以全面推进抗战电影运动为己任,组织抗战电影剧本的编写与创作,拍摄了大量以抗战为主题、关注广东军民斗争的影片。
位于湛江的黎民伟纪念馆内部展览。(图片源于网络)
彼时岭南地区的抗战电影主要有抗战纪录片和抗战故事片两个类型,以抗战故事片居多。纪录片《广州抗战记》由18个片段组成,内容记述广州社会各界如何动员起来做好抗战准备工作,包括高射机关炮队、保安连队、消防总队、救护总队、工程总队的出动情况,战时各政府部门的工作情况,以及敌机空袭广州、广州被炸的惨景等。《保卫大四邑》由大地影业公司拍摄,司徒慧敏导演,记录了广东省中山、台山、开平、鹤山等地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这些纪录片反映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成为弘扬民族独立与捍卫世界和平的重要影像资料。
抗战故事片以粤语抗战片成就最为突出。蔡楚生与司徒慧敏等人南迁香港后,力促香港电影变革,呼吁与抗战救国的时代主潮接轨。他们号召“改善粤语片的内容”“摄制健全的国防片”,为此与香港新时代影片公司、启明影片公司合作拍摄了抗战粤语片《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以及首批抗战主题国语故事片《孤岛天堂》《白云故乡》《前程万里》。司徒慧敏执导的《血溅宝山城》(1938)作为首部粤语抗战片,再现姚子青营死守宝山城壮举;蔡楚生执导的《孤岛天堂》(1939)呈现了爱国青年有计划、有组织的暗杀行动,他们的活动得到流亡舞女、贫苦市民、卖报小孩的支持,反映了底层平民与爱国青年共同抗日的民族大义,也为抗日电影提供了正面战场以外的敌后斗争视角。《白云故乡》(1940)讲述了广州遭受敌机轰炸、众人逃往香港避难,青年在港经历迷失后最终醒悟并回国参加敢死队壮烈殉国的故事。这些作品通过战地实录、平民抗争等视角,满足了港澳同胞和南洋侨胞了解祖国抗战情况的热切愿望,强化了华南民众的身份认同,也成为激励全民抗战的重要宣传武器。
电影《孤岛天堂》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电影《游击进行曲》。(图片源于网络)
1941年香港沦陷后,部分影人又被迫撤回内地。因战火阻挠,抗战电影大批摄制计划流产,话剧巡演成为这一时期电影人宣传抗日主张的重要活动形式。其中,黎民伟与王君伟、骆廼琳等在湛江成立“艺联剧团”,黎民伟妻子林楚楚、儿子黎铿是剧团主要演员。他们演出的第一出话剧《秦淮河》在赤坎文化戏院首演,受到观众的好评。其后,黎民伟又组织戏剧协会演出吴祖光著名的大型话剧《碧血忠魂》(又名《凤凰城》),将现实中东北义勇军抗日英雄苗可秀的事迹搬上舞台,在赤坎寸金桥民众剧场演出后反响强烈。1942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日,黎民伟在赤坎百乐殿戏院隆重放映记录孙中山晚年及北伐期间活动的大型纪录片,盛况空前。
吴楚帆、张瑛、白燕、黄曼梨等人在湛江组织香港电影从业人员成立明星话剧团,宣传抗日救国,鼓励民众保家卫国,演出《林冲》《雷雨》《钦差大臣》《欲魔》等一系列优秀话剧。他们演技精湛、布景独特、灯光多变,令湛江观众耳目一新,在赤坎平安戏院等地演出历时4个月,几乎场场满座。1943年湛江被日寇占领后,香港明星话剧团在战火中兵分两路,分赴桂林和越南继续演出。这些演出为广泛团结各界人士、激发人民群众抗日热情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郑君里在西北和西南各地拍摄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陈波儿主演了拍摄于武汉的战争电影《八百壮士》,电影上映后引起轰动。陈波儿后赴延安,又主演了话剧《延安生活三部曲》等作品。
电影《八百壮士》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岭南地区的抗战电影打破了西方电影在岭南地区和南洋的垄断地位,以方言叙事和战地真实影像唤醒华南民众的民族意识,塑造军民英勇抗争的集体记忆,成为提振抗日士气、强化地域身份认同的核心宣传载体。抗战电影以声光见长,相较其他文学艺术,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别具优势。蔡楚生、司徒慧敏、黎民伟等一代粤籍影人,通过电影、话剧等多种形式,极大地强化了华南民众的身份认同与抗战决心,不仅为彼时抗战宣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更深远地奠定了战后香港电影业的根基。他们的艺术实践,堪称一场波澜壮阔的“精神抗战”。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股市策略配资
启远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