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戈壁滩上,一座废弃了近20年的老油田最近“热闹”起来了——曾经轰鸣的抽油机安静下来,取而代之的是轰鸣的压缩机;曾经用来输油的管道股市如何配资,现在正将压缩空气注入地下千米深处的储气库。这股市如何配资里是中石油“地下城”计划的首个试点项目:将废弃油田改造成大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以前这里产油,现在产‘电’;以前挖的是‘黑金’,现在存的是‘绿能’。”站在改造后的储气库前,中石油新疆油田的工程师老张感慨。这座占地相当于100个足球场的“地下城”,能存储相当于300万度电的能量,足够一个中等城市用3天。
当“双碳”目标成为全球共识,当新能源的“波动性”成为电网的“心病”,曾经被视为“资源终点”的废弃油田,正被中石油打造成“能源新地标”——这不是简单的“旧物利用”,而是一场关乎能源安全与转型的“地下革命”。
01 废弃油田的“中年危机”:产油大户为何变“废墟”?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这座老油田,曾是新疆石油工业的“功勋井”。2000年前后,它每年能产油50万吨,支撑着周边三个城市的工业用油。但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抽油机越转越慢,到2015年,单井日产量已不足10桶——按照国际标准,这已是“枯竭油藏”。
“油没了,但地还在。”老张指着远处的井场说。废弃油田的“衰败”背后,是传统能源行业的普遍困境:全球剩余可采石油储量中,超30%是“难采储量”——要么埋得太深,要么渗透率太低,要么像这座老油田一样“油尽气竭”。在中国,类似的废弃油田有近千个,总面积相当于10个上海市,其中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
更关键的是,新能源的崛起让这些“老油田”彻底失去了“存在感”。风电、光伏装机量每年增长超30%,但它们的“看天吃饭”特性,让电网时刻面临“有电送不出、没电供不上”的尴尬。2024年夏天,某新能源大省就因风电突然“断供”,导致200万户家庭停电——这种“波动性”,正是电网最头疼的“不稳定因子”。
“废弃油田不是‘废墟’,是‘沉睡的资源’。”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专家说。这些地下千米深处的储层,经过数百万年的地质运动,形成了天然的“密封容器”:致密的岩石层像“天然罐子”,能储存高压气体;而废弃油井的管道、井筒,正好能改造成“输能通道”。把废弃油田变成储能电站,相当于给电网装了个“超级充电宝”。
02 “地下城”的魔法:废弃油田如何变身“储能心脏”?
2023年3月,中石油“地下城”计划正式启动。首座试点项目的改造,堪称一场“地下手术”:
第一步是“诊断”——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给地下“拍CT”。工程师们发现,这座老油田的储层虽然产油能力枯竭,但岩石孔隙度仍高达25%(相当于每立方米岩石能存0.25立方米气体),密封性更是“满分”——上覆岩层厚达800米,几乎没有裂缝,完美符合“储气库”的要求。
第二步是“改造”——给老油井“换功能”。原本用来抽油的井筒,被改造成“注采井”:顶部安装压缩机,能把空气压缩到25兆帕(相当于250个大气压);底部连接储层,压缩空气被注入地下;当电网需要用电时,释放高压空气推动涡轮发电。这种“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目前最成熟的“物理储能”方式之一,效率高达70%,远超锂电池的30%。
第三步是“联网”——让地下储能与地上电网“对话”。改造后的储能电站接入了国家电网的“智慧调度系统”:白天光伏、风电大发时,压缩空气存进地下;晚上用电高峰时,释放空气发电补位。更妙的是,储气库的“余热”也没浪费——压缩空气时产生的热量被收集,用来给周边油田的采油井“伴热”,每年能节省2万吨天然气。
“这不是简单的‘油井改电站’,而是一次‘能源系统的重构’。”参与项目的工程师小李说。传统油藏的开发逻辑是“从地下取资源”,而“地下城”的逻辑是“为地下赋功能”——废弃油藏不再是“能源终点”,而是“能源枢纽”。
03 从“储油”到“储能”:石油巨头的“第二曲线”
“地下城”计划的落地,标志着中石油正从“传统油气开发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加速转型。
首先是“资源价值的重构”。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全国废弃油藏的储层空间相当于1000个“三峡水库”,如果全部改造成储能电站,能存储相当于10亿度电的能量——这相当于新建20座百万千瓦级的火电厂,却几乎不产生碳排放。
其次是“产业链的延伸”。中石油不仅负责改造,还联合科研院所开发了“智能注采系统”“高效压缩机组”等核心技术,形成“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比如,储气库的压缩机采用了航天发动机的涡轮技术,效率比进口设备高15%;而“油藏-储气库”的协同开发模式,已被写入行业标准。
更重要的是“战略价值的提升”。在“双碳”目标下,储能是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中石油的“地下城”计划,既解决了废弃油田的“资源浪费”问题,又为电网提供了“稳定器”,还为自己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2024年,首座试点电站的运营利润已达2亿元,预计10年内收回改造成本。
当然,这场“地下革命”并非坦途。技术上,如何精准预测储层的“衰老速度”,避免压缩空气泄漏;经济上,如何平衡改造成本与储能收益;政策上,如何明确“废弃油藏”的权属和使用权限,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但正如中石油董事长所说:“传统能源的未来,不在地下几千米,而在创新的每一步。”
地下“老油田”的新生,是能源转型的“中国方案”
站在改造后的储能电站前,老张指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说:“现在,这里的空气每压缩一次,就能让1000户家庭用一天电;等全部投产后,相当于给新疆电网装了个‘永不熄灭的灯’。”
从“产油”到“储电”,从“资源消耗者”到“能源调节者”,中石油的“地下城”计划,不仅让废弃油田重获新生,更探索出一条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中国路径”——它证明了:在“双碳”时代,传统能源不是“夕阳产业”,而是“转型跳板”;废弃资源不是“包袱”,而是“宝藏”。
当我们谈论能源未来时,不应只盯着“新能源的风口”,更要看到“旧资源的新生”。毕竟,真正的能源革命,从来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物尽其用”——就像这座地下“老油田”,它曾用石油点亮城市,现在用储能守护电网,未来,或许还会用更创新的方式,继续为人类输送能量。
这,就是“地下城”计划的真正意义。
启远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